发布时间: 2021年01月12日
湖南省碳基材料产业链三年行动计划
(2021-2023年)
碳基材料是指以碳为基体的材料,主要包括高性能碳基复合材料、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石墨及石墨烯材料。碳基材料具有比重小、强度高等优异性能,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核能、光伏、风电、电子信息、冶金机械、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等领域,是超高声速飞行器、运载火箭、新一代战机、核反应堆等重点领域不可缺少的关键材料。为深入贯彻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加快推动我省碳基材料产业链发展,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延展产业链条、提升发展层次,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基础条件
我省现有碳基材料产业链企业200余家,2019年碳基材料产业链完成总产值280亿元,具备较好的产业链基础条件。一是创新资源汇聚。依托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炭/炭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陶瓷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获得了“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等一批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创新成果,打破了国际垄断,汇聚了博云新材、金博股份等为代表的企业集群,长沙成为国家重点打造的炭/炭复合材料研发生产基地。二是石墨资源丰富。我省微晶石墨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郴州和娄底的新化、冷水江,其中郴州素有“石墨之都”美称,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南方石墨整合了郴州的微晶石墨资源,正在布局高纯石墨、石墨烯、负极材料、等静压石墨等高端产品,向价值链的高端延展。三是产业链条较完整。现已基本形成以碳(碳化硅)纤维、碳化硅、微晶石墨制备和预制体铺丝机、碳基材料热工装备制造、碳化硅单晶系列装备为上游,以保温隔热、等静压石墨、石墨负极材料、石墨烯材料制备、金刚石、金刚石线锯和炭/炭(碳陶)制动盘、高温热场部件、铝/碳化硅材料制造为中游,以飞机和高速列车制动系统、风电叶片、动力电池、石墨烯能源电池、超级电容器制造等为下游的产业链条。聚集了东映碳材、博翔新材、长宇科技、中科星城、郴州杉杉、顶立科技、中国电科48所、湘贤科技、鑫祥碳素、岱勒新材、百川超硬、浩威特等一批骨干企业;四是军民融合快速发展。博云新材研制的炭/炭(碳陶)制动盘率先应用在战机中,现已广泛应用于民航飞机;博翔新材研制的碳化硅碳纤维、东映碳材研制的碳纤维是航天飞行器、航空发动机的关键材料。浩威特研制的铝/碳化硅材料是航天、航空、雷达等军用领域的封装材料,也是5G基站、高铁动车、新能源汽车等领域IGBT的散热材料。
二、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落实制造强省战略部署,围绕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高端石墨及石墨烯材料、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碳化硅纤维、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重点领域,推进碳基材料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开展精准招商、招大引强,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拳头产品、品牌产品,加快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推动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和产品的高端化,促进碳基材料产业链向价值链的高端延展,打造国内领先的碳基材料产业集群,使湖南成为国内先进的碳基材料研发和成果转化基地。
(二)发展目标
产业规模显著提升。到2023年,全省碳基材料产业链产值超过500亿元。力争过10亿元企业10家,5亿企业20家,过亿元企业50家。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品,构建产业布局优、链条构架全、创新能力强的碳基材料产业集群。
集聚效益不断凸显。到2023年,形成3个过百亿的产业集聚区,即以长沙为核心的碳化硅、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集聚区、以郴州为核心的石墨及石墨烯衍生新产品产业集聚区、以株洲为核心的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产业集聚区,辐射湘潭、益阳、岳阳、娄底、衡阳等地区。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到2023年,建成8个国家级以上的碳基材料技术或应用创新平台,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形成碳基材料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应用创新、成果转化新高地。
军民融合加速推进。到2023年,建成一批信息共享、投资融资、孵化转化的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碳基材料领域军地科技信息交流、科研资源共享、产业合作不断深化,“军转民”、“民参军”步伐明显加快,建立较完善的军民融合创新体系。
三、重点任务
(一)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1.强化炭/炭复合材料产业链优势。支持国家炭/炭复合材料基地建设。推进新一代战机、高超声速飞行器、国产大型客机C919、华龙一号等重大装备中用高性能碳基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形成以长沙为中心,益阳、湘潭等为支撑的炭/炭刹车盘、耐烧蚀材料、高温热场材料集聚区,支持长沙高新区、益阳高新区、湘潭高新区等专业园区在炭/炭复合材料产业链的布局,推进企业孵化,加速产业链企业向专业园区集聚发展。
2.加速发展碳化硅材料产业链。支持碳化硅等新一代半导体材料产业基地、科创中心和智造及应用中心建设。依托我省IGBT产业优势,推进大尺寸碳化硅单晶的研发及在芯片、电力电子、微波电子、光电子等器件的应用研究,加快高性能铝碳化硅、碳化硅涂层材料的推广应用。瞄准国内外行业龙头,引进、布局一批重点、重大项目,孵化、转化一批创新成果。支持产业链企业向株洲高新区、浏阳经开区、望城经开区、泸溪工业园等专业园区集聚。
3.拓宽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产业链。深化新型陶瓷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与应用企业合作,开展航天航空、轨道交通、风电、工程机械、船舶、游艇等领域用碳纤维、碳化硅纤维、预制体、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形成以株洲为中心,长沙、湘潭、益阳、常德等为支撑的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产业集聚区,支持产业链企业向株洲高新区、长沙高新区、湘潭高新区、沅江市游艇工业园等专业园区集聚。支持沥青基碳纤维产业基地、碳化硅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基地建设。
4.升级石墨及石墨烯产业链。发挥“石墨之都”的资源优势,打造石墨产业集聚转型示范区,挖掘石墨资源高价值产品潜力,支持围绕石墨新材料及石墨烯衍生新产品建设产业园与孵化基地。形成以郴州为中心,长沙、岳阳、娄底、湘潭、株洲等为支撑的石墨及石墨烯衍生新产品集聚区,支持产业链企业向郴州经开区、高新区、宁乡经开区、汨罗循环园、新化经开区等专业园区集聚。
(二)加快市场主体培育
1.抓目标招商,壮大产业规模。瞄准碳基材料产业领域的世界500强、大型企业集团和行业领军企业,建立招商备选项目库,对接航天、航空军工集团,招大引强,吸引一批国家项目布局湖南,引进一批投资在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瞄准碳基材料产业链的高端、关键和紧缺环节,开展重点招商、补链招商;瞄准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端、应用端,开展精准招商,延伸产业链条。
2.抓重大项目,培育龙头企业。支持投资额在10亿元以上或产业链带动效应强的项目建设,建立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确保建设要素,保障建设工期。支持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和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促进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在细分领域培育一批行业龙头、隐形冠军、小巨人和专精特新企业。
3.抓市场引领,推进协作共赢。发挥新材料“首批次”、重大装备“首台套”奖励、保险补贴政策对碳基材料产业链新产品研发与应用的引导作用,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优先省内配套,协作发展;建立碳基材料产业要素需求信息共享机制,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支持碳基材料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市场、技术、资金等要素的协作、形成合力,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有效协同与协作、共生共赢的产业发展生态。
4.抓品牌创建,促进实力提升。夯实检测基础,支持国家石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第三方检测机构,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碳基材料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推进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生产工艺装备、在线检测设备,提高产品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环境适应性,支持产业链相关企业、行业协会等联合制定团体标准;支持企业开展绿色产品、绿色工厂、智能车间认定;深化品牌培育,支持企业开展品牌培育试点示范,创建一批知名品牌。
(三)推进特色产品培育
针对我省具有比较优势和潜在优势的碳基材料品种,实施“领军能力建设行动”,支持产业链重点企业面向国内外市场需求,巩固和强化竞争优势,打造一批重点产品。
1.碳基刹车材料。支持企业瞄准国产大型客机C919、高铁动车等重大战略需求,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继续发挥中南大学、博云新材、霍尼韦尔(博云)、博科瑞等产学研创新实体的技术、人才优势,推进炭/炭刹车盘、炭/陶刹车盘、粉末冶金刹车盘、航空机轮及刹车系统等重点产品的研制开发与规模化应用,做大产业规模。
2.高性能耐热复合材料。一是高性能耐烧蚀材料,支持企业围绕新一代航天装备、高超声速飞行器、航空发动机等战略需求,开展高性能碳纤维、碳化硅纤维,耐高温耐烧蚀热防护、热结构材料等产品的开发与工程化应用;二是高温热场材料,支持企业围绕单晶硅、多晶硅生长炉,高端材料制备和冶金行业的高温炉、核电发电装置等应用,发展碳基复合材料发热体、隔热板、支撑板、衬板、坩埚、导流筒等高温热场材料。
3.石墨及石墨烯材料。支持发展高纯石墨粉、等静压石墨、核石墨、涂层改性石墨、石墨负极材料、石墨/聚合物复合材料、石墨乳以及氟化石墨等高端石墨材料产品;支持企业突破大面积石墨烯制备技术,推动氧化石墨粉、石墨烯粉、石墨烯浆料、石墨烯复合材料、石墨烯导电材料、石墨烯负极材料等新兴材料研发、生产及应用。
4.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围绕我省航天航空、兵器、轨道交通、风电、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游艇、船舶等优势产业的应用需求,发展飞机壳体、磁浮列车和智轨快运车体、风机叶片、泵车臂架、汽车底盘、储氢罐、船舶壳体等碳纤维、碳化硅纤维、预制体、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轻量化构件的研发应用,推进高性能芳纶纤维、聚酰亚胺膜、高性能树脂等延展产品的开发与规模应用。
5.碳化硅单晶材料。瞄准新一代半导体发展的战略机遇,围绕航天航空、北斗导航、高铁动车、大功率微波、智能电网、新一代通信、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对碳化硅单晶材料的巨大需求,支持企业开展碳化硅晶圆、衬底、芯片,铝碳化硅复合材料,碳化硅功能/结构材料等产品的研制与产业化。
6.特种装备。发展大尺寸、超大尺寸沉积系统、碳化系统、石墨化系统等高性能碳基复合材料制造用特种热工装备;发展连续式超高温石墨纯化成套系统、石墨碳化硅涂层制备系统、石墨烯制备系统等装备;发展柔性智能化铺丝机等复杂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构件生产装备;发展碳化硅单晶生长系统、晶圆切割机、抛光机、离子注入机等特种装备。
(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1.打造一批创新平台。鼓励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作,围绕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开展攻关,探索建立科研团队、企业、社会、政府共同参与,股份制、公司化的新型研发机构,重点支持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研发总部、科创中心、成果孵化中心等研发机构建设,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
2.完善产业创新体系。支持碳基材料领域的科研院所、创新平台发布科技成果目录,引导企业发布技术需求目录,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协同创新机制,建立科技成果本地转移转化奖励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协调机制和行业自律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3.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筛选梳理出我省工程机械、轨道交通、中小航空发动机、电子信息、军民融合等领域紧缺的一批关键材料,组织重点新材料研制、生产和应用单位开展联合攻关,加速关键材料的成果转化,提升重点领域新材料的产业基础保障能力。重点突破高性能碳(碳化硅)纤维制造、超长超厚整体部件液相浸渍、快速化学气相沉积/渗透增密等关键技术;加速高纯石墨连续化低成本制造、大尺寸超细结构高强石墨材料、低成本改性石墨负极材料连续化智能化、硅碳负极材料规模化制备等核心技术工程化研究;布局高纯度石墨烯的可控微技术、石墨烯基纳米粒子复合材料低成本可控制备及其在负极材料、超级电容器、传感器等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加快高纯前驱体材料和大尺寸、低缺陷密度、高性能碳化硅单晶生长,离子注入等工程化技术攻关。
4.推进产业绿色、智能发展。支持企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展上云上平台,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提高两化融合水平,推进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全面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能耗物耗水平,加强环境管理,提升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支持碳基产业集聚园区开展绿色园区、智慧园区建设,提升园区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五)推进军民融合强链工程
1.发展一批军用材料。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瞄准应用于航天、航空、舰船、核工业等领域碳基材料的难点、痛点,支持民用企业参军,鼓励研制和发展新一代尖端武器用热端部件、高导热碳纤维、碳化硅纤维、军用级高纯碳粉、航空用铝碳化硅复合材料、核级石墨等军用碳基材料,为重点军用材料实现国产化贡献力量,提升我省碳基材料产业地位。
2.转化一批军品成果。以民用市场为支撑,瞄准民用航空、高铁动车、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巨大需求,理顺军品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激发高校科研院所、国防军工单位及相关团队推进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定期发布我省碳基材料产品需求、技术需求、技术成果、资金需求等信息;加快军品科研过程中形成的、有民用市场需求的炭/炭刹车盘、炭/陶刹车盘、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碳化硅单晶、铝碳化硅等碳基材料创新成果的本地民用转化。
3.加强军民协同创新。鼓励军工单位、高校、民企、科研机构等组建创新联合体,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增强实力,以军方需求为牵引,共同参与军队预研和国家部委的重点科研课题,主动对接国家军工集团,进入军品研发及配套市场,推进军民科研力量协同创新,共谋发展。加快建立碳基材料产业市场、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的军民互动共享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下,继续实施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联系产业链制度,统筹确定碳基材料产业链发展规划、扶持政策等重大问题。建立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工作合力,协调推动碳基材料产业链技术创新、招商引资、军民融合发展、人才引进、园区建设等重点工作。鼓励和支持各市州结合本地实际规划布局,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推动碳基材料产业链发展。
(二)优化发展环境。完善碳基材料产业链运行监测体系,成立由龙头骨干企业牵头、科研院校、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的省碳基材料产业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市场培育、科研攻关、信息交流、运行监测、标准制定等方面发挥作用。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调度,协调处理企业发展、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主动服务,贴近服务,促进碳基材料产业做优做强。
(三)加大资金支持。发挥工业领域的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和新兴产业基金作用,重点支持先进碳基材料产业的重大项目建设、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技术攻关、知名品牌打造。省军民融合专项对获得国家军品配套科研项目的企业给予配套支持。对符合条件的“首批次”应用的重点材料、“首台套”装备给予奖励。支持金融机构为碳基材料中小企业提供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信用贷款、出口信用保险、首台套保险等金融创新产品和科技信贷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碳基材料企业对标科创板、中小板等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积极推荐优质项目、优秀企业争取国家新材料产业基金支持。发挥省级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投资碳基材料产业链。
(四)推动项目建设。深入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围绕重点产业集聚区,推进一批重大产业化工程和技术升级改造项目,发挥重大项目的牵引作用。优选一批重点产品列入“五个100”产品创新工程,优先纳入制造强省项目库,加强跟踪服务,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难题。支持企业间战略合作和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国企混改,形成区域龙头企业,并在湘实施碳基材料产业化重大项目。
(五)加强人才引育。落实湖南芙蓉人才行动计划和《关于加强湖南省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鼓励国内外碳基材料专家、领军人才、留学人员带项目或技术来湘创新创业,引导企业建立科研工作站、企业研究院,面向全球引进和集聚碳基材料领军人才;发挥在湘高校及各类创新平台的智力集聚效应,培育一批专业型、实用型、复合型科技创新人才,支持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成果的本地转化。实施碳基材料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产业工人素质提升工程,造就一批技术管理兼修的管理人才、产业工匠和优秀企业家。
湖南省新型合金产业链三年行动计划
(2021-2023年)
湖南省新型合金产业链是在整合新型轻合金产业链和先进硬质材料产业链的基础上融合其他合金形成新型合金产业链,包括有色金属基础原材料、合金锭与粉末、合金制品及其精深加工、高端应用及装备等产业链基本环节。在采掘、建筑、化工、机床、汽车、高铁、航空航天、海工装备、汽车制造、核电站和国防军工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是制造强省及国防工业发展的关键保障。为深入贯彻落实“三高四新”战略,进一步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推动我省新型合金产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基础条件
近年来,我省新型合金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长沙、株洲为中心,常德、益阳、岳阳、衡阳、郴州、娄底为辐射区的产业集聚态势,以及从原材料生产、合金材料制备加工到器件及装备应用的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条,具备较好的产业链基础条件。一是产业链规模不断提升。现有链上企业240余家,2019年完成总产值492亿元,拥有株硬集团、湖南博云东方、株洲钻石切削、晟通科技、湘投金天、中信戴卡、华曙高科、株冶集团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二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建设了硬质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有色金属先进结构材料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粉末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1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湖南省铝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省铝合金半固态成形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省级创新平台,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高校以及长沙矿冶研究院、湖南有色金属研究院、湖南稀土金属材料研究院、长沙新材料产业研究院、湖南航天新材料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为合金产业链基础科研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突破了“高性能钨基复合材料及其应用”、“铝合金节能输电导线及多场景应用”、“高强高导铜合金关键制备加工技术开发及应用”、“铝电解槽高效节能控制技术及推广应用”、“大尺寸铝合金车轮成型关键技术”等一批关键技术,先后有10项技术获得“国家三大奖”,30余项技术获得省部级科技奖。三是人才资源汇集。拥有金展鹏、黄伯云等一批两院院士和学术带头人,全省从事合金材料研究的教授、高级工程师及创新科研团队专业技术人员达11000多人。四是拥有国内最完整、最具竞争力的硬质合金产业链条。形成了株洲硬质材料聚集区,长沙超硬材料聚集区,在全国硬质合金产业中占据半壁江山,规模优势明显,株硬集团是亚洲最大的硬质合金产业基地和国家硬质合金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处于国内钨及硬质合金行业的领导地位。2019年我省硬质合金产量占全国的38.8%,全球的17.6%,其中数控刀片占全国的69%,硬质合金辊环占全国45%,球齿类占全国37%。出口创汇占全国45.1%,硬质合金及其工具制造已成为湖南的特色产业。五是轻合金产业链条加速发展。以晟通科技集团为龙头,在望城经开区形成了“提炼氧化铝→铝合金→铝加工(铸件、轧制件、挤压件等)→铝应用(轻量化汽车、轨道交通、装配式建筑等)→再生铝”产业链条。以湖南湘投金天科技集团为代表,在长沙、常德、益阳形成了从钛锭→钛卷材、棒材、钛焊管→航空航天、核电装备用钛材产品的高强耐蚀钛合金材料产业链。以中南大学轻合金研究院、长沙新材料产业研究院为代表,通过技术创新,在镁合金领域拥有大量科研成果,具有较强的发展后劲。其中,湘投金天在热轧钛带卷、冷轧钛带卷、钛焊管和钛钢复合板等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技术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实现了大盘重宽幅钛带卷中国“第一轧”,走出了钛-钢联合的新模式。总体来看,产业链在创新成果本省落地转化、产业链协同发展、高端产品供给、创新体系建设、新产品推广应用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落实制造强省战略部署,聚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航天、轻量化汽车制造等先进装备制造领域对高性能结构材料的需求,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以推进绿色发展、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新型合金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着力培育产业生态,以重大项目为抓手,突破新型合金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链水平,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具有特色的新型合金材料产业链,将株洲建设成为世界级先进硬质材料研发制造基地,把长沙建设成为国内高端轻合金材料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基地。
(二)发展目标
到2023年,全省新型合金产业链规模超过670亿元,培育过百亿元企业2家以上、过50亿元企业5家以上,过10亿元企业10家以上,新建国家级综合创新平台1个以上、省级创新平台3个以上、培养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个以上、新型合金产品中试孵化基地1个。面向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核电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轻量化汽车制造、“新基建”等先进装备制造领域对高端性能结构材料的需求,推动轻合金产品品类不断完善,硬质合金产品结构向高端发展。形成产业总量规模大、产业布局优、合金种类全、创新能力强的,以长沙、株洲为核心,衡阳、常德、益阳、岳阳、湘西、娄底为支撑的“一链二核多点”产业格局。
三、重点任务
(一)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筛选梳理出我省工程机械、轨道交通、中小航空发动机、电子信息、军民融合等领域紧缺的一批关键材料,组织重点新材料研制、生产和应用单位开展联合攻关,加速关键材料的成果转化,提升重点领域新材料的产业基础保障能力。支持以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湖南有色金属研究院、株洲硬质合金、晟通集团、金天钛业等为代表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在硬质合金领域重点突破超细及纳米晶合金晶界界面效应及缺陷控制技术;细径及超细径刀具硬质合金材料及加工技术;超粗及晶状结构完整的梯度结构合金、网状结构合金、非均匀组织复合结构技术;硬质合金基体与金刚石复合、硬质耐磨材料与钢基体复合、高强耐腐蚀硬质合金技术;纳米结构涂层、多层多组元复合涂层技术;低密度与高硬度特性新组元合金技术;高韧性与高硬度功能结构一体化合金及表面热喷镀等工艺技术。高性能轻合金(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材料及大型、超大型构建制造技术;轻质高强(铝、镁及其合金)复杂断面挤压型材构件制造;高性能铝合金、镁合金板材制造;TC4的制备和成型技术。
(二)完善产业创新体系
不断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搭建省内校企合作平台,加快省内校企科技资源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建立科学的科技实施、评价等管理体系,推动科研平台创新发展,解决科研项目后续转化不连续问题,引导企业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整合省内科技资源,完善创新网络,畅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沟通协调机制;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支持有色金属先进结构材料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高性能复杂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硬质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加强基础研究,培育原始创新能力。创建新型合金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或科研机构牵头组建轻质合金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步伐。以湖南有色院为依托,建设新型合金产业链云服务平台,推动科研、生产、销售的深度融合。支持新型合金产业创新联盟、产学研用示范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检验检测、技术评价、技术交易、质量认证、人才培训等专业化服务能力。
(三)促进市场主体壮大
充分发挥株硬集团、株洲钻石切削、晟通科技、湘投金天、中信戴卡、博云东方等骨干企业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涂层数控刀具、纳米硬质合金、掘进钻头、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铜合金等高端产品生产能力和水平,推进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培育一批行业头部企业。鼓励支持产业链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支持快速成长型企业在细分领域打造核心竞争力,重点培育西迪技术、湖南泰嘉新材料、东方钪业、岱勒新材、百川超硬、株洲艾美新材、湘投金天、湖南众鑫新材等一批企业成为 “小巨人”企业。推动欧科亿、株洲华锐、株洲肯特等一批股份规范、经营效益较好的企业上市发展,扩大融资渠道和规模,大幅提升发展质量。
(四)实施重大项目工程
依托省内重点企业组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以超细碳化钨和数控刀片为重点发展方向,加快株硬集团超细碳化钨、高端硬质合金棒材,株洲钻石切削、株洲欧科亿高端数控刀片等项目的实施,推动硬质合金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以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洋工程、汽车轻量化等用轻合金为重点发展方向,加快中信戴卡铝轮毂及合金铸件项目、湘投金天钛带卷、薄板及钛焊管项目、晟通科技交通运输用铝合金及铝箔项目、中创空天航空航天用铝合金、稀土新材料高性能稀土合金项目,东方钪业中间合金项目建设,推动一批应用领域广泛的新型轻合金材料产业化。瞄准国内外合金领域头部企业,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打造链条构架齐全的新型合金产业链。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重点构建镁合金子产业链、高温高纯金属子产业链、航空发动机用高温合金子产业链、稀散元素合金产业链、铋合金产业链以及难熔金属子产业链;谋划引进一批高端硬质合金材料和装备产业化项目。
(五)推进新型合金产业集聚发展
依托长沙和株洲的地理优势,推进新型合金材料产业集聚发展,打造我省新型合金产业园区,重点打造长沙经开区、长沙望城经开区、宁乡经开区、常德高新区、岳阳城陵矶新港区、株洲高新区,形成先进合金制造企业及关联机构高度集聚形成的产业链完善、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创新协同的产业网络,在国际化运营、品牌效应、技术水平、市场竞争力等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新型合金产业集聚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高级形态,新建重点项目、开发重点产品,引导企业向对应的功能园区聚集,建立一个世界级先进新型合金制造业集群。
(六)促进绿色智能发展
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再生的理念,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以及重点工艺流程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资源生产效率,控制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加大节能关键和共性技术、装备与部件研发和攻关力度。支持企业强化技术创新和管理,增强绿色精益制造能力,提高全流程绿色发展水平。鼓励新型合金企业采用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云、边、端构架,建立“平台协同运营、工厂智能生产”两个层面的业务管理控制系统,将企业大量基于传统IT架构的信息系统作为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数据源,继续发挥系统剩余价值,同时逐步推进传统信息化业务云化部署,实现企业全流程的智能生产、供应链协同与服务模式创新。坚持“融合发展,并行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结合新型合金生产过程中的熔炼、铸造、轧制、挤压、拉拔等生产工艺条件、工况特点,应用自动控制、智能感知等技术对现有生产设备及其他装置进行数字化改造或配置智能设备,完善工业网络及信息安全建设,实现高效稳定的产品生产。
(七)推动军民深度融合
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相结合,扩大规模与优化结构相结合,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重点支持产业链重点企业民参军步伐,支持我省重点骨干企业与十大军工央企的交流和对接,获取国家在国防装备领域的重大型号信息和配套材料要求,建成一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企业)。加速推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推动湖南中创空天的大型铝合金结构件项目顺利实施;支持湘投金天等企业进入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的合格供应商名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下,继续实施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联系产业链制度,统筹确定新型合金产业链发展规划、扶持政策等重大问题。建立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工作合力,协调推动新型合金产业链技术创新、招商引资、军民融合发展、人才引进、园区建设等重点工作。鼓励和支持各市州结合本地实际规划布局,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推动新型合金产业链发展。
(二)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维护公平竞争,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化发展环境。进一步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新型合金产业链发展。积极落实进口设备增值税分期纳税等税收优惠政策,争取我省有关进口物资及重大技术装备纳入国家进口税收优惠政策目录。落实首批次应用和重大技术装备成果转化奖励政策,将“补短板”、“填空白”的重点产品纳入首批次应用示范项目奖励,并争取进入国家重点产品首批次示范应用指导目录;将符合条件的新材料产品优先纳入湖南省政府采购首购目录。
(三)强化人才支撑。实施本土人才与国际视野人才相结合的计划,营造有利人才成长、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结合湖南人才计划,借助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众多院校的人才培育平台,加大培养和引进新型合金材料急需的创新型人才;借助行业优势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和其他创新平台,开展“全球引智”行动,契约或引进国内外行业高层次人才与创新团队;重点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基础研究与产品设计应用人才,建立和完善多层次人才体系。鼓励企业可采取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份期权、岗位分红、项目收益分红等形式,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推动企业多元融资。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加快企业融资多元化的步伐。发挥省级投资基金引导作用,支持各级政府成立产业引导基金,以股权投资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跟进投资;鼓励企业抢抓产业融资新机遇,通过新三板、科创板上市融资,加快重点项目投资建设步伐;鼓励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原则,合理考量企业技术、人才、市场前景等因素,积极创新信贷品种,运用信用融资、供应链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股权质押融资、应收账款融资、政府采购合同融资、投贷联动等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五)推动合作交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组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省内外企业、金融服务机构等开展对接活动,促进产业链优势互补。鼓励“走出去”,支持产业链骨干企业开展国际并购,海外上市,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开辟原材料供应基地。积极“引进来”,充分发挥我省新型合金在资源、技术和产业等方面的优势,吸引在产业链细分领域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落户我省,建设高水平的研发中心、生产中心、运营中心,完善产业链配套。
湖南省先进陶瓷材料产业链三年行动计划
(2021-2023年)
先进陶瓷材料是指以氧化物、碳化物和氮化物等工业原料经特殊工艺制备的具有耐高温、耐磨损、耐腐蚀以及电、磁、热、光、生物等特殊功能的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电子信息、新能源、机械、化工等新兴工业领域。为深入贯彻落实“三高四新”战略,进一步提升我省先进陶瓷材料产业链发展质量,对接新基建需求,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基础条件
先进陶瓷材料产业链包括高纯超细原料、先进陶瓷制品及以先进陶瓷为核心材料的元器件或零部件的制备。我省先进陶瓷材料产业链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20多家,2019年产业链完成总产值260亿元,拥有华鑫电瓷、湘火炬、鑫星电陶、安地亚斯、美程陶瓷等一批骨干企业,建设有新型陶瓷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批创新平台,在株洲形成了以超高压、特高压电瓷为主,电子陶瓷、新型环保陶瓷、高温耐磨陶瓷为辅的产业集中区,在娄底形成了以电子陶瓷为主、耐磨耐热陶瓷为辅的产业集中区。在高压电瓷、电子陶瓷、新能源汽车用陶瓷和耐磨陶瓷等细分领域具有一定的产业特色和优势。
高压电瓷:全省现有规模以上高压电瓷企业50余家,2019年高压电瓷产量超过100万吨,实现总产值约100亿元,占全国的35%,占全球的18%。已初步形成“电瓷原料→高强度电瓷材料→特高压、超高压瓷绝缘子→特高压、超高压电器产品”产业链条,其中,醴陵华鑫电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电压等级最高、产值最大的空心瓷绝缘子生产企业,公司研发的特高压互感器瓷套和核电机组出线瓷套填补国内空白,成功替代德国、日本进口产品;湖南阳东磁电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电网超高压支柱和线路绝缘子重点采购企业。
电子陶瓷:全省现有规模以上电子陶瓷企业40余家,2019年全省电子陶瓷实现总产值约90亿元,已初步形成“电子陶瓷专用原料→电子陶瓷产品→电子元器件”产业链。传统产品覆盖电光源系列、温控器系列、金属化系列、基板系列、保险管系列、真空系列等多领域,其中,放电管、保险管占国内市场份额70%以上,温控管占国内市场份额80%以上。可穿戴电子产品用精密陶瓷和蓝宝石等新兴领域产品出货量超40亿元。
新能源汽车用陶瓷:2019年全省新能源企业用陶瓷产品生产企业实现总产值约10亿元,其中,娄底安地亚斯电子陶瓷公司开发的动力电池陶瓷密封技术填补了全球空白,已成为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的核心供应商;美程陶瓷科技公司在新能源汽车用陶瓷部件和温控器产品制备技术方面居国内领先地位,产品已成功应用于特斯拉和比亚迪等电动汽车上。
耐磨陶瓷:全省现有规模以上耐磨陶瓷企业20余家,2019年实现产值约20亿元。主要产品为水龙头用陶瓷阀片和耐磨陶瓷衬片,其中,水龙头用陶瓷阀片占国内市场的90%;株洲湘火炬火花塞有限责任公司火花塞产品技术领先,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三、国内第一;湖南精城特种陶瓷有限公司生产的机械装备用耐磨陶瓷部件等高端耐磨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
我省先进陶瓷材料产业链近年虽然以15%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但仍然存在产业集成度不高,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链条欠完整,对上下游产业带动效应不显著,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亟需进一步强链补链延链,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
二、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落实制造强省战略部署,立足传统优势,放眼未来科技发展对先进陶瓷材料的应用需求,重点围绕5G用电子陶瓷、特高压电瓷、敏感功能陶瓷、新能源汽车用陶瓷、医疗陶瓷、特种用途陶瓷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打造一批重点产品、壮大一批市场主体、招引一批重大项目,突岀特色化、差异化、高端化发展,大胆开拓应用市场,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拓宽和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国内领先的先进陶瓷材料产业链。
(二)发展目标
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到2023年,先进陶瓷材料产业链总产值超过400亿元。培育产值过百亿企业1家,产值过十亿企业5家,产值过亿企业20家以上。
集聚效应不断凸显。巩固提升醴陵电瓷电器产业园和新化电子陶瓷产业园,进一步引导先进陶瓷企业向专业园区集聚,打造产业集中度高、布局合理、配套能力强的先进陶瓷特色产业园。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推动重点平台和项目建设,加强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引进,全面提升我省先进陶瓷产业链自主创新能力,全方位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建成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4个,省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15个,加速推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
装备水平大幅提升。推动重点企业加快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生产装备的自动化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生产线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不断提升,在先进陶瓷材料领域创建10个以上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和绿色工厂,打造一批绿色产品。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重点园区建设
引导产业链企业向专业园区集聚,加强园区公共研发平台和配套设施建设,强化园区项目承载能力和配套服务功能,形成主业突出、配套齐全、集聚度高的专业园区。促进园区内各企业间的分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大中小企业有效配套与协作、共生共赢的发展格局,推动陶瓷产业由企业集聚向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醴陵市经开区电力电瓷电器产业园建设,整合研发、设计、市场、人才、项目等资源,按照“集聚区+细分链+专业园”模式,推动电瓷企业向园区集聚,引导电瓷产业技术升级,建设国家级电瓷产品质量检测平台,不断完善“电瓷原料→高强度电瓷材料→特高压、超高压瓷绝缘子→特高压、超高压电器产品”子产业链建设,将醴陵电力电瓷电器产业园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电瓷研发生产基地。
加速推动新化经开区特种陶瓷产业园二期工程建设步伐,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开展共享制造,形成产业聚合生态,延伸产业链条,不断完善“电子陶瓷原料→电子陶瓷产品→电子陶瓷元器件”子产业链,实现由结构陶瓷向功能陶瓷和高端电子陶瓷、传统陶瓷向先进陶瓷等高质量、高附加值产业发展,形成集特种陶瓷生产、模具制造、耐火材料、技术开发、检验检测、产品营销、新材料制造于一体的特种陶瓷产业集群。
(二)打造一批重点产品
针对我省具有比较优势和潜在优势的一批先进陶瓷材料,实施锻长板材料“领军能力建设行动”,支持产业链重点企业面向国内外市场需求,巩固和强化竞争优势,打造一批重点产品。
1、5G用电子陶瓷。瞄准5G建设和商业应用需求,积极发展陶瓷滤波器、高频电介质陶瓷、陶瓷电容、电阻、电感等5G用电子陶瓷产品。支持高斯贝尔、创一科技、华联火炬瓷业等企业在5G用电子陶瓷产品领域进一步加大投入,抢占市场先机。支持蓝思科技在可穿戴电子产品用陶瓷材料、高端5G手机背板用陶瓷材料领域加快布局,引导消费。支持火炬安泰继续推进ITO靶材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打破国外垄断,壮大产业规模。
2、特高压用电瓷。聚焦智能电网、柔性输送、轨道交通等新兴应用领域,主动对接国家“五纵五横”27条特高压线路建设对特高压用电瓷产品的需求,重点发展超高压和特高压用高强度悬式瓷绝缘子、铁道棒形绝缘子、复合绝缘子等中高档线路绝缘子,发展220kV以上电站和电器用高强度棒形支柱和大瓷套,以及110kV到1000kV电压等级的电瓷产品,包括线路绝缘子、棒芯绝缘子、空心套管绝缘子、电流互感器、电瓷绝缘子、六氟化硫瓷套、轨道交通用绝缘子、复合绝缘子等绝缘子产品,支持华鑫电瓷、阳东电瓷等企业加大研发力度,进一步提升产品性能,突破特高压电瓷产品的关键技术,带动高压电瓷产品不断走向高端,形成新的增长点。
3、敏感功能陶瓷及陶瓷传感器。支持企业开展包括光敏(光电)陶瓷、光导纤维等光电陶瓷以及热敏、压敏、湿敏、气敏、光敏等陶瓷传感器等敏感功能陶瓷材料及器件的研制与产业化。支持湘火炬、美程陶瓷、镭目科技等企业继续推进氮氧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氧传感器等产品的研制与生产,进一步拓展陶瓷传感器在汽车、冶金、机器人、无人机和智能装备的应用市场。
4、新能源汽车用陶瓷。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支持安地亚斯、美程陶瓷等企业不断提升无弧大容量直流继电器陶瓷壳体、动力电池陶瓷密封连接器、高压直流熔断器陶瓷熔管以及新能源汽车陶瓷产品成套部件等陶瓷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实现由单一陶瓷部件向金属化陶瓷和钎焊组件发展。开展陶瓷发动机、陶瓷活塞、陶瓷过滤器、轻量化陶瓷材料等车用陶瓷产品研制,不断拓展陶瓷产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满足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对车用陶瓷产品的需求,支撑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5、医疗陶瓷。面向医用消费升级需求,积极发展应用于人体硬组织的修复与替换的生物陶瓷,鼓励华联特瓷等企业做精做细生物陶瓷产品,不断扩大齿科陶瓷、陶瓷关节等产品的市场份额。瞄准医学工程应用领域,支持泰鑫瓷业等企业发展高性能陶瓷分血阀片以及耐磨瓷球、陶瓷螺丝、陶瓷管道等医疗器械用陶瓷零部件。
6、耐磨陶瓷。重点围绕工程机械领域应用需求,支持精城特陶等企业发展耐磨陶瓷片、滚筒包胶、陶瓷管道、陶瓷弯头、陶瓷泵管、ZTA陶瓷颗粒、ZTA陶瓷衬板等机械装备用耐磨陶瓷材料及部件,为省内工程机械企业提供防磨全系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支持发展新型高温耐火窑具、高温炉件、热电偶保护管、高级耐火材料、高温发泡陶瓷等高温高强结构陶瓷;刀具、磨料磨球磨具、密封件、轴承及其他耐磨陶瓷构件;以及陶瓷辊、铸钢用水口、冲头、坩埚等石英陶瓷。
7、特种用途陶瓷。积极发展以耐高温、高强度、高硬度等特性应用于航天航空和军工领域的特种用途陶瓷,重点发展高熔点高强度氮化硅陶瓷与碳化硅陶瓷,继续推进气凝胶防隔热材料、铝/碳化硅复合材料、陶瓷复合装甲等产品的研制与产业化,进一步加快产品的推广应用与升级换代。支持发展太阳能材料、红外辐射陶瓷、隔热保温材料、核反应堆用陶瓷等能源陶瓷;催化剂载体、分子筛、耐酸陶瓷、环保过滤器等化学陶瓷;以及纳米陶瓷和3D 打印陶瓷材料。
(三)突破一批关键技术
筛选梳理出我省工程机械、轨道交通、中小航空发动机、电子信息、军民融合等领域紧缺的一批关键材料,组织重点新材料研制、生产和应用单位开展联合攻关,加速关键材料的成果转化,提升重点领域新材料的产业基础保障能力。重点突破超薄大尺寸陶瓷的高精密加工技术,提高产品合格率,降低制造成本,解决5G手机陶瓷背板规模化生产技术瓶颈;突破大尺寸高可靠电瓷产品制备技术,特别是高压、特高压用高强度悬式瓷绝缘子、铁道棒形绝缘子、复合绝缘子等中高档线路绝缘子等技术;突破耐磨、耐高温陶瓷和高纯超细陶瓷微粉制备技术;突破智能化电子陶瓷元器件加工、高温结构陶瓷、能源与环境陶瓷等高技术陶瓷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以碳化硅、氮化镓、氮化铝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陶瓷制备技术;突破高强度高气密性金属化陶瓷制备技术,解决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金属化氧化铝陶瓷产业化技术瓶颈;突破高性能碳化硅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备等核心技术工程化研究,推动研发成果本地转化。
(四)壮大一批市场主体
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开展跨领域、跨区域的兼并重组和战略合作,鼓励现有陶瓷件生产龙头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向上游延伸发展高纯超细原料和标准化复配原料产业,向下游延伸发展陶瓷制品应用配套产业,打造集供应链、产品链、创新链于一体的企业航母,提升企业盈利能力。聚焦行业重点企业发展,鼓励和支持重点企业对标行业领军企业,通过创新开发、技术改造、产线升级等方式,不断拓展应用领域,大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以细分领域内快速成长型企业作为培育对象,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培育一批单项冠军、隐性冠军和小巨人企业。推动企业发展基于互联网、工业云、5G 等技术的协同制造、柔性制造、离散制造、云制造等智能制造模式,引导企业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施贯穿于产品设计、原材料获取、生产制造、回收利用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制造措施,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品牌效益。
(五)招引一批重大项目
立足项目驱动、高端集聚,瞄准日本京瓷、村田等国际巨头和中国铝业、中国电子科技等大型央企,强化产业链招商,引进一批大公司入驻、大项目落地。支持省内高压电瓷企业与ABB、SIEMENS、GE等国际电网设备巨头开展战略合作,推动省内高压电瓷向产业链应用端延伸。通过技术合作、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改造提升电子陶瓷子产业链,带动我省电子陶瓷产品向价值链高端升级。以长沙新一代半导体研究院为基础,面向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需求,吸引以碳化硅、氮化镓为代表的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企业落户长沙,打造国内领先的半导体材料制造基地。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在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下,继续实施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联系产业链制度,统筹确定先进陶瓷材料产业链发展规划、扶持政策等重大问题。建立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工作合力,协调推动先进陶瓷材料产业链技术创新、招商引资、军民融合发展、人才引进、园区建设等重点工作。鼓励和支持各市州结合本地实际规划布局,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先进陶瓷材料产业链发展。
2、完善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科研高地作用,以蓝思科技、高斯贝尔、安地亚斯、美程陶瓷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打造先进陶瓷材料产学研合作示范平台。支持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先进陶瓷研究成果产业化,健全先进陶瓷材料成果信息发布、专利技术转移和产品检测服务体系,支持公共服务与检测平台建设,加快先进陶瓷材料的成果转化和产业技术水平提升。
3、推动协同发展。加快建立全省先进陶瓷产业联盟,在特色产业园区建立相应的分联盟,在醴陵建立电瓷产业联盟,在新化建立电子陶瓷产业联盟,强化园区内各企业间的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不断拓展应用领域,大力开发高附加值先进陶瓷产品,积极推进先进陶瓷材料在国家重点工程、国防军工、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以及轨道交通等新兴工业领域的应用,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发力,协调产业链良性发展,防止无序恶性竞争。
4、优化发展环境。不断完善有利于先进陶瓷材料产业链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产业链重点企业技术创新、智能制造、绿色发展等方面的奖补力度,落实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奖励和保险补偿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推动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迈进。落实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联点帮扶机制,加大调度帮扶力度,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瓶颈问题,营造服务企业、服务产业链发展的良好氛围。支持市州和园区对引进的产业链重点项目在土地、投融资和优惠政策等方面实行“一事一议”、“一站式服务”,优化投融资环境。
原文链接:http://gxt.hunan.gov.cn/gxt/xxgk_71033/tzgg/202101/t20210111_14136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