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96871  |  400-606-6048
新闻资讯
27
2023-02
廖劲松专题调研高新区工作

2月21日,祁阳市委副书记廖劲松专题调研高新区工作,祁阳市副市长唐琳玮以及发改局、科工局、人社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陪同调研。 廖劲松一行先后来到凯盛鞋业、益安运动、科力尔电机等企业实地调研,每到一处,通过看产品、听介绍,与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详细了解企业发展情况,仔细倾听企业经营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及意见建议。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廖劲松听取了高新区工作情况汇报。他强调,高新区未来发展要坚持高标准抓队伍,以更强的铁军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园区发展,关键在人,根本在人。园区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是治园兴园的中坚力量,是担当作为的“关键少数”,要在新时代肩负新使命、体现新担当,以铁的忠诚、铁的担当、铁的纪律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要坚持高标准抓定位,以更高的目标引领园区高质量发展。高新区作为全市经济发展排头兵,必须要坚持高标准定位、高标准要求、高标准落实,才能持续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坚持高标准抓建设,以更好的成效促进园区高质量发展。牢牢抓住成功申获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契机,全力以赴抓项目,强基础,兴产业,不断提升园区发展层次。要坚持高标准抓服务,以更优的环境护航园区高质量发展,打造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环境,营造更加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塑造更加平安稳定的发展环境,推动高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奋力在“建设新祁阳、挺进省十强”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27
2023-02
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祁阳现场论证会召开

 11月23日,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祁阳现场论证会召开。湖南省科技厅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处四级调研员王帅,永州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晓宁,祁阳市科技副市长刘沛参加。 论证会上,王帅对祁阳工作站的建设、运营模式及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指出:要以更高站位推动工作站发展,发挥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的作用,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建成唯一由政府主导的科技服务大平台。要以更大的视野去体现科技工作者的需求,工作站就是一个集聚科技服务各类机构的一个大平台,要把它发展起来,吸引更多机构人员加入。要以更大的力度支持工作站的运转,借助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的体系,推进祁阳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为扎实推动祁阳工作站的建设与运营,刘沛要求,要强化监督管理,坚持顶格标准,保持满格状态,以苦干实干、大干快干的劲头促进我市科技服务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要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工作站运营机构要以市场化、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为主体,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让更多企业引得进,留得住,做得好,走得稳。 会上,祁阳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负责人就工作站建设背景、运行模式、建设情况、运营管理及今后打算进行了详细汇报。会前,与会人员还现场考察并了解了祁阳工作站线上平台运营、服务机构入驻等情况。

27
2023-02
科技创新推动园区企业蓬勃发展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去年以来,祁阳高新区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植新优势,积聚新动能,点燃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助推园区企业蓬勃发展。在祁阳高新区湖南宇晖重工综合调试车间,龙门吊来回穿梭,工人们忙着焊接、安装,技术员现场指挥调试、组装各个零配件,争取在年前完成最后一套中压辊压制砂机,并交付客户。 湖南宇晖是湘南地区唯一的一家专业制砂设备开发安装公司,自主研发的高效节能中压辊压制砂机、单传动辊无间隙制砂机和单传动液压辊压制砂机广泛应用于非金属矿山、建材、化工等行业的制砂和破碎。公司的产品销往湖北、四川、重庆、山西、河北、贵州、安徽等十几个省市。 在祁阳丰达机电冲压车间,四台大型铸压机不间停的工作,一分钟就能生产五片后轮尾罩,拉伸、切边、冲孔、整形四道工序,一气呵成。 祁阳丰达机电是一家专业生产各类汽车车身覆盖件、汽车车桥零配件、冲压五金件等产品的民营企业,主要为三一重工、比亚迪提供配套的金属零部件。目前,祁阳丰达机电投资500多万元与中南大学联合开发的焊接机器人项目正式落地,以前每分钟只能生产五片后轮尾罩现在能达到十五片,效率提升三倍,工艺更加精良。 一直以来,祁阳高新区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全面加快打造科技标杆园区。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搭建了科技研发、人才服务、企业孵化和产业加速四大创新平台。 2022年,祁阳高新区企业发明专利申请22项,实用新型专利申请218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86项,授权发明专利8项。园区正按照“一心一环,三区两带”的空间发展格局,重点推进核心区、产业配套服务区和产业优化发展区三个重点板块开发。核心区内,科创大厦、科研孵化器正在加紧建设,一颗颗创新创业的种子在这片沃土上正在不断播散、萌芽、壮大。

15
2025-05
关于开展2025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和复核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根据《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现组织开展2025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和复核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企业申请要求(一)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可提出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申请,2022年认定的第四批和复核通过的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可提出复核申请,相关申请均不收取任何费用。(二)企业只需如实自主填报申请表,并按要求提供有关佐证材料,即可完成申请。我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平台(http://zjtx.miit.gov.cn)提供申请政策解读培训视频和系统操作手册。(三)我部未委托任何机构开展专精特新申请业务。审核中通过“分段审核”“双随机(随机抽取专家、即时随机派发审核任务)”“盲审”等方式,确保公平公正。请企业谨防不良中介机构散播虚假信息、非法牟利。(四)申请企业需符合《办法》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关认定标准。相关指标需按《办法》附件4中“部分指标和要求说明”严格把握。(五)为减轻企业申请负担,企业无需提供第三方机构出具的“上年度国内细分市场占有率”证明、国内发明专利证书等佐证材料(涉及海外发明专利、集成电路设计布图等其他I类知识产权的,仍需提供)。企业仅需如实说明市场占有率、填写发明专利数量即可。我部将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部门加大数据共享力度,专利数据将以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供的数据为准。(六)为完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标准,本年度暂不接收营业收入低于5000万元企业的申请和复核。(七)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申请和复核采取线上填报与线下报送相结合的方式。线上于2025年5月14日至6月5日,在我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平台填报。线下报送以企业属地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求为准,线下与线上数据应保持一致。(八)企业有关财务数据依据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务请将会计师事务所在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行业统一监管平台(http://acc.mof.gov.cn)完成报备后的已赋码电子原件,上传至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平台,如不一致将影响申请结果。(九)请提醒会计师事务所将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两项指标纳入审计报告。(十)我部将引入数据提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分析工具,加强申请数据的分析比对和逻辑判断,严格防范材料包装和数据造假。如发现企业存在数据或材料造假,我部将根据《办法》取消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称号,并禁止企业至少三年内再次申请。涉及骗取财政资金的,将向公安机关报案。涉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有关情况,将向行业主管部门反映。二、推荐要求(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以下统称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新申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初核推荐和复核企业推荐工作。(二)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择优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填写“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申请书”(附件1)或“2022年认定和复核通过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复核申请书”(附件3),并结合实际提出佐证材料要求,初审核实后提出推荐意见。(三)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责任、严格把关,加大对企业财务数据真实性、技术创新性的审核力度,确保申请书填报数据与佐证材料一致,提升推荐质量。要加大服务力度,组织力量为申请企业提供全覆盖的免费咨询辅导服务。按照上年度申请认定通知要求,对第六批推荐数量较多但通过率较低的省份,限定第七批推荐数量(另行通知)。同时,也将根据今年第七批推荐和通过率情况,限定明年第八批推荐数量。(四)对于已被认定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或单项冠军产品的,不再推荐申请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对于与我部已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存在控股关系的企业,以及同一集团内生产相似主导产品的企业,不予推荐;对于2022年认定和复核通过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不推荐复核的,需说明原因。(五)对于近三年内发生重大安全、质量、环境污染事故,或严重失信、偷漏税等违法违规行为,或发现存在数据造假等情形的企业,不予推荐。(六)考虑当前形势,对本年度申请复核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2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不低于5%”的指标不作要求。对新申请的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仍需满足“近2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不低于5%”的指标要求。(七)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于2025年6月5日至6月25日集中开展初核推荐工作,期间可根据工作需要,联系已完成申请企业补充上传佐证材料,于2025年6月25日前将加盖公章的正式文件、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申请书(附件1,申请企业需加盖公章)及推荐汇总表(附件2)、2022年认定和复核通过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复核申请书(附件3,申请企业需加盖公章)及推荐汇总表(附件4),各一份通过邮政特快专递(EMS)邮寄至: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邮编:100804。三、注意事项(一)根据往年情况,均有部分企业忘记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平台登录账号、密码,建议申请企业提前登录平台确认。(二)佐证材料纸质件由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妥善留存备查,无需报送我部。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应通过组织实地抽查、第三方数据验证、财务报表对照等方式,确保数据真实性。(三)我部将按照《办法》要求和审核流程,组织对各省份(各计划单列市推荐的企业名单按省汇总,下同)推荐企业进行审核并实地抽查,最终形成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和复核通过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在复核通过名单印发前,原2022年认定和复核通过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依然有效;复核通过名单印发后,原2022年认定和复核通过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自动失效,以该名单内企业为准。附件:1.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申请书.wps 2.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荐汇总表.wps3.2022年认定和复核通过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复核申请书.wps 4.2022年认定和复核通过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复核情况汇总表.wps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2025年5月14日原文链接:https://www.miit.gov.cn/zwgk/zcwj/wjfb/tz/art/2025/art_fdbc5f469b1e45f589963af5b7955d76.html

11
2024-03
关于征集2024年度科技评估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为推动科技评估标准化建设,根据全国科技评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计划,科技评估标委会即日起征集本年度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征集原则和重点申报项目应围绕科技评估领域标准化发展需求,促进科技评估高质量发展,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控制数量、确保质量,满足合法性、必要性、可行性、协调性等要求。申报项目应属于科技评估领域,包括科技政策评估、科技计划评估、科技项目评估、科技成果评估、区域科技创新评估、科技机构与基地评估、科技人才评估、科技经费评估、科技绩效与影响评估等,参见科技评估国家标准体系结构图(见附件1)。本年度重点是科技评估通用层及热点急需应用层标准。二、申报材料项目应提供国家标准草案、国家标准项目建议书、国家标准项目申报说明,强制性国家标准和重大推荐性国家标准还应提供预研材料。申报材料应完备、规范、准确,申报单位应对申报材料负责,不存在知识产权纠纷。1.标准草案。应明确提出主要章节及各章节所规定的技术内容,内容完整。标准结构和格式应符合《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GB/T1.1-2020)的规定和要求。2.项目建议书(格式见附件2、3、4)。应加盖项目牵头单位公章。3.项目申报说明(内容提纲见附件5)。应加盖项目牵头单位公章,并明确标准与科技评估国家标准体系的对应关系、标准与国内外已发布和在研相关标准的关系、相关工作基础、是否同步制定国际标准或国家标准外文版、对标准实施的有关考虑、知识产权承诺等。4.预研材料。应明确项目涉及的标准化对象行业发展情况,标准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协调性,国内外标准情况等。三、申报要求1.强制性国家标准从计划下达到报送报批材料的期限一般不得超过24个月。推荐性国家标准从计划下达到报送报批材料的期限一般不得超过18个月。2.申报项目应明确项目牵头单位和项目负责人。项目牵头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应具备与标准研制所需的能力与条件。项目应具备较好的基础,能够在相应时限内完成。四、申报方式本通知全年有效。申报单位需将申报材料纸质版(一式三份)及电子版报送至全国科技评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为便于管理,统一邮件标题为:“标准项目名称-立项申报”,申报材料所含文件标题为:“标准项目名称-草案/建议书/申报说明/预研材料”。全国科技评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联系方式:联系人:昝婷婷010-62169563;孙昕雨010-62163722E-mail:TC580@ncste.org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院76号信箱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邮编:100081附件:1.1.科技评估国家标准体系结构图2.强制性国家标准项目建议书3.推荐性国家标准项目建议书4.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项目建议书5.国家标准项目申报说明填写内容提纲全国科技评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24年3月7日原文链接:http://kjt.hunan.gov.cn/kjt/xxgk/tzgg/kjbtzgg/202403/t20240311_33143962.html

07
2024-03
关于发布2024年湖南省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项目名单的通知

  各市州工信局,有关产业园区,有关企业:    为加快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持之以恒抓项目、强产业,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促进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现将2024年湖南省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项目名单予以发布,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统筹协调。各项目单位要加强组织实施,扎实推动项目进度。市州工信局、产业园区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认真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支持项目单位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推进项目建设。    二、加强工作调度。项目属地市州工信局和项目单位要明确专人负责项目调度工作。坚持对2024年湖南省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项目实行月调度、季分析。各市州工信局要在每季度末将项目情况汇总、分析后,形成综合材料上报省工信厅电子通信产业处。    三、加大政策扶持。各市州工信局、有关产业园区对2024年湖南省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项目,要加大支持力度,落实国家及省市相关优惠政策,优先推荐进入领导挂点联系、部门帮扶范围,优先推荐申报各级相关专项支持。要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优化项目建设环境。     附件:1.2024年湖南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项目名单          2.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项目建设情况月报表.doc  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2024年3月5日      附件1 2024年湖南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项目名单 序号项目单位项目名称1长沙麓谷城市发展建设有限公司世界计算·长沙智谷项目2湖南三安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湖南三安半导体项目(二期)3中国长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先进计算产业基地项目4湖南杰楚微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8英寸功率器件生产线扩产项目5长沙安牧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芯片先进封测扩产项目6长沙华实半导体有限公司新材料研发及测试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一期)7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云集5G科技产业园GIS智能工厂项目(二期)8深圳市蓝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视听制造-商显终端生产线项目9衡阳市瑞启新能源有限公司年产280万千伏安时新型铅蓄电池项目10株洲中车时代半导体有限公司中低压功率器件产业化(株洲)建设项目11三一硅能(株洲)有限公司5GW太阳能电池片量产基地项目12湖南越摩先进半导体有限公司先进封装项目13株洲太空星际卫星科技有限公司株洲星座卫星项目14湖南顺为功率半导体有限公司功率半导体IGBT/碳化硅功率半导体模块项目15株洲宏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微波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建设项目16株洲椭圆时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卫星测控中心及综合感知应用基地项目17金杯电工电磁线有限公司扩能倍增建设项目18湖南华菱线缆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及电力用电缆生产建设项目19湖南邵虹特种玻璃股份有限公司高世代基板玻璃项目20湖南幸福时代新能源有限公司比沃锂离子电池1GWH生产线建设项目21湖南捷联通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电池大功率连接器生产项目22湖南良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良诚新材料产业园项目23湖南锦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OST超大型液晶显示模组绑定及长晶炉项目24紫光云数科技有限公司紫光ICT设备智能制造基地项目25湖南钠方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新型钠/锂离子储能/动力电池一期项目26湖南迪文科技有限公司迪文四期HMI人工智能扩产项目27东莞市博锋光学科技有限公司精密光学部件镀膜生产线建设项目28信维电子科技(益阳)有限公司高端多层陶瓷电容器(片式元器件MLCC)项目29益阳创智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资阳区电子电路板智能生产示范园项目30益阳创智投资开发有限公司PCB特色产业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1湖南易迅达电子有限公司易迅达新能源汽车电子及高精密柔性电路板智能制造项目32益阳维胜科技有限公司益阳线路板二期生产项目33湖南三立诚科技有限公司PCB电子线路板生产项目34湖南群展电子有限公司群展电子新建生产线项目35湖南艾迪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千亿只关键电子元器件研发生产基地项目36龙岭投资有限公司中国电子信息科技园一期项目37湖南大中赫锂矿有限责任公司年产20GWh储能电池及配套电池新材料建设项目38郴州领好科技有限公司年产4GWh储能电池及配套电池新材料建设项目39湖南安能未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6Gwh储能电池项目40湖南省旺宏科技有限公司中创宏5G通讯智慧城市系统及智能制造生产项目41郴州慧虹科技有限公司二期石英晶振生产项目42湖南省中子新能源有限公司年产1GWh钠离子电池项目43湖南百俊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000条手机充电线改扩建项目44永州市华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田县华米时代锂电池生产项目45湖南华晟电通科技有限公司电子零组件高端被动元器件项目46安徽精卓光显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芷江精卓光电显示生产项目47湖南奥蓝新材料有限公司MLED显示模组项目48湖南蓝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MLED 显示芯片项目49新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产先进数字印刷设备与耗材生产基地建设项目50湖南省雄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智能音箱、智能家居以及车用系列无源辐射器被动盆与复合盆生产基地项目

20
2023-07
关于2022年度省级以上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和科创平台拟奖补项目的公示

根据《永州市潇湘人才行动计划》(永办发〔2018〕15号)《永州市科技创新人才推进工程实施细则》(永人才办〔2019〕1号)《永州市支持鼓励科研创新十条措施(试行)》(永委人才〔2020〕4号)和《关于奋力打造新时代潇湘人才高地推动永州高质量发展的三十六条措施》(永办发〔2022〕15号)规定,经单位申报、主管部门初审、市科技局研究,拟提请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对2022年新认定的省级以上创业创业团队、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新进站博士后研究人员,众创空间、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支机构、博士后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科技创新研发平台进行奖励资助,现将拟奖励资助名单(见附件)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2023年7月13日—7月19日。如有异议,请向市科技局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单位提出异议的,应当在异议材料上写明联系方式,并加盖单位公章;个人提出异议的,应当在异议材料上签署本人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逾期或匿名异议不予受理。联系人及电话:朱星辉  8219629  邮政编码:425000联系地址:冷水滩区翠竹路潇湘大厦13楼1320室附件:2022年度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和科创平台拟奖补项目永州市科学技术局2023年7月12日原文链接:http://kjj.yzcity.gov.cn/kjj/0201/202307/2c0607c90e4144509e8edfbcfb770a49.shtml

30
2025-09
科技“智”援(十)丨邓永喜:在稀贵金属回收领域镌刻创新印记

编者按:在科技创新成为企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当下,郴州市积极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路径,企业科技副总应运而生。他们作为企业从事科技创新、科技管理工作的领航人,带来了前沿技术与创新理念。为展现这一群体的突出贡献,红网时刻新闻联合郴州市科技局推出《科技“智”援——郴州企业科技副总风采录》系列报道,聚焦郴州各县市区企业科技副总及其所在企业,讲述他们以智慧赋能产业发展的精彩故事。在郴州雄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冶炼车间里,烟化炉的炉火正稳定燃烧,屏幕上跳动的各项数据显示:渣含铜量稳定在0.3%以下,远低于此前0.6%的水平;水渣含铅降至0.5%(远低于1.2%考核标准)。这一系列突破的背后,离不开公司科技副总邓永喜的深耕细作。自2021年1月任职以来,这位中南大学冶金工程专业出身的技术带头人,以6年一线研发经验为基石,在稀贵金属回收领域持续攻关,用一项项技术成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从基层研发到技术领航:与企业共成长的初心邓永喜与雄风环保的缘分,始于2018年3月。怀揣着对冶金工程的热爱,他从基层研发员做起,在技术研发中心和生产技术部的岗位上步步深耕。在技术研发中心期间,他主导研发的粗铋真空蒸馏除银工艺斩获2023年东江环保微创新大赛优秀奖,多次荣获赤峰黄金优秀奋斗奖,用实力筑牢了专业根基。“选择挑起科技副总的担子,源于对企业的归属感,更源于对技术价值的坚信。”邓永喜坦言,2021年企业正处于技术升级的关键期,研发资源分散、工艺瓶颈凸显,亟需有人整合资源推动创新。凭借扎实的技术积累和对企业的深刻理解,他通过竞聘出任技术研发部部长,后晋升副总,决心以技术赋能生产,助力郴州打造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多年的一线实践,让邓永喜对生产痛点了如指掌。2023年,他负责还原炉配料方案优化,通过科学配比物料实现“精准配料保稳定”,将水渣含铅量降至0.5%(远低于1.2%的公司考核标准),年增效益数百万元;同期优化烟化炉操作,使渣含铜从0.6%降至0.3%,冰铜品位提升至13%。这些成果不仅为企业创造了直接效益,更锤炼了他识别瓶颈、高效攻关的能力,为担任管理岗位奠定了坚实基础。精准破局:三大项目激活生产新动能郴州雄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铅、锌、铜等稀贵金属回收,业务覆盖冶炼、环保与资源循环利用。邓永喜加入前,企业正面临多重技术困境:烟化炉抛渣含铜高导致年损失显著,还原炉配料依赖经验造成指标波动,技术创新滞后制约高值化发展。任职后,他聚焦核心痛点,主导三大项目实现突破。在烟化炉熔炼富集技术上,他联合中南大学开展研发,通过调整渣型和操作流程,历经中试后实现渣含铜稳定在0.3%以下,年节约成本200万元,冰铜产值增长30%;此前获奖的粗铋真空蒸馏工艺,在他的推动下于2024年实现量产,成为企业新的效益增长点。“技术研发不能脱离生产实际。”这是邓永喜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科技副总,他的日常工作始终围绕“下沉一线”展开:每周深入车间指导配料、分析数据,组织团队会议监控项目进度;与原料部紧密对接提供需求清单,联合生产部优化流程降低库存。这种“技术-生产”无缝衔接的协作模式,使企业2023年来整体效率提升15%。2024年,他牵头申报的3个省级项目(含《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专项》)均成功立项,为企业创新注入政策与资金动力。产学研协同:搭建创新资源整合桥梁“单个企业的研发力量有限,产学研合作是突破技术瓶颈的关键。”邓永喜深谙此道,任职后主动扛起产学研协同的重任,成功搭建起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桥梁。2024年,他主导创建“省专家工作站”,聚焦低品位冰铜、水淬渣等资源化利用难题,与中南大学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推进包括省级重点研发专项、“揭榜挂帅”课题在内的多个项目。合作采用“项目驱动型”模式:企业提供生产场景与资金支持,高校专家负责理论建模与技术研发,邓永喜作为协调人组织联合团队定期研讨。在烟化熔炼富集技术研发中,中南大学团队攻克理论难关,企业团队负责实验验证与中试落地,高效分工推动技术快速转化。这种模式带来了显著效益:稀贵金属直收率提升20%,年降本300万元;开发出高品位冰铜新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幅增强;更培养出5名核心技术骨干,为企业储备了创新力量。面对合作初期“研发与生产脱节、资金缺口”等难题,邓永喜通过双重举措破解:一方面加强政策申报,2024年争取省级专项支持缓解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建立定期反馈机制,邀请专家驻厂调研,确保研发方向贴合实际需求。他建议,未来可通过政府搭建“揭榜挂帅”平台、企业设立专项基金、深化本地校企合作等方式,进一步打通技术转化链条。人才为基:筑牢创新发展梯队在邓永喜看来,技术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人才梯队的支撑。他推行“实战培养”模式,在还原炉、烟化炉等重点项目中推行“师傅带徒弟”机制,安排技术员下沉车间实操学习,快速提升实战能力;每月组织技术培训,邀请中南大学专家讲授前沿知识,年均覆盖30人次;2024年举办“微创新分享会”,收集合理化建议50余条,其中3条已落地产生效益。团队管理中,他坚持“信任与激励并行”:根据成员技能精准分工,避免职责重叠;建立“项目考核制”,对烟化炉优化等有功团队及时发放绩效奖金;营造包容试错的文化氛围,通过技术竞赛激发创意活力。在他的带领下,研发团队士气高涨,2024年研发效率提升25%,成为企业创新的核心力量。谈及未来,邓永喜的规划清晰而坚定。近期通过工艺优化实现2025年生产成本再降10%;远期攻克锗、铟高值回收技术,拓展高附加值产品线;同时深化与中南大学的合作,推进技术产业化,培养更多本土创新人才。他期待,企业能成为郴州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为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力量。从基层研发员到科技副总,邓永喜用技术突破回应挑战,用产学研协同汇聚力量,用人才培养筑牢根基。在郴州科技创新的沃土上,他正以实干与创新,在稀贵金属回收领域镌刻下属于自己的时代印记,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照亮前路,也为郴州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立标打样。来源:红网时刻

28
2025-09
科技金融政策成效初显 科技部将适时推出“创新积分制2.0”

组织开展科技金融政策“揭榜挂帅”、尽快推出“创新积分制2.0”、推动更多政策举措落实落地……近日,科技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详解了科技金融政策落实成效,并透露了下一步在科技金融领域的施策方向。今年5月,科技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以下简称《政策举措》)。在5月22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科技部副部长邱勇表示,科技部下一步将以更大力度推行“创新积分制”,适时推出升级版2.0,引发广泛关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精准画像,既是“创新积分制”的最大亮点,也是《政策举措》提出的未来发力方向。据介绍,科技部已通过“创新积分制”筛选7万余家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推荐给21家全国性银行,签订贷款合同超2900亿元,担保规模超400亿元。“‘创新积分制2.0’将尽快推出。”科技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既是金融的事,也是科技的事。科技部门是需求方,重在提出需求、把握方向;金融部门是供给方,重在通过政策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支持科技创新。”据透露,《政策举措》出台前后,科技部协同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关于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等十余项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形成了“组合拳”,为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打开了政策空间。科技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加强科金协同、央地联动,今年以来科技金融已经展现出积极局面,在支持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银行信贷方面,国家开发银行设立3000亿元“重大科技创新任务专项贷款”,中国银行推出万亿人工智能产业链金融支持方案,邮储银行加强对生物制造领域的金融支持,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全面落地。2025年二季度末,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7.4万家,获贷率达50%,比去年同期高3.2个百分点,贷款余额为3.46万亿元,同比增长22.9%,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6.1个百分点。创业投资持续扩容。国家发展改革委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基金签约意向金额突破3800亿元,中国银行设立500亿元科技创新协同母基金,建设银行设立100亿元“创业投资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为创业投资“引流疏堵”。资本市场服务能力升级。目前,已建立健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领军企业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绿色通道”机制;深化与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的合作,加强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和辅导。科创板设立6年来,589家企业融资1.1万亿元,累计研发投入超过7000亿元,107家企业连续3年研发投入强度超20%;证监会推出进一步深化科创板改革的“1+6”政策措施,设置科创成长层,试点引入专业投资者和IPO预先审阅机制等,“杭州六小龙”之一的宇树科技已启动上市辅导。债券市场“科技板”今年5月推出,截至6月底已有288家主体发行债券约6000亿元。此外,科技保险创新加速,科技金融央地联动持续深化,开放合作稳步推进。“人民银行会同科技部指导北京中关村、山东济南、‘长三角’五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示范区,推动北京、上海、天津等13个重点区域开展科技金融试点示范;会同金融监管总局推动上海临港、浙江宁波、武汉东湖科技保险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成渝地区、武汉、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科技金融创新实践亮点纷呈,引领作用日益凸显。”科技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科技部相关负责人也坦言,目前引导金融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制度体系尚不完善,在容错免责机制方面仍存在束缚。下一步,科技部将会同人民银行等部门继续落实好《政策举措》文件精神,组织开展科技金融政策“揭榜挂帅”,推动更多政策举措落实落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来源:经济参考报、锐科技

28
2025-09
丁薛祥在湖南调研时强调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23日在湖南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丁薛祥前往湖南先进技术研究院、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了解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文化与科技融合等情况。他表示,新型研发机构要总结经验,着力在探索新型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实现市场化运行,进一步释放创新活力。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供需对接,增强科技公共服务意识,提高共性技术研发能力。湖南文化底蕴厚重,要推动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智能化转型,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湖南省是北斗技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和应用示范区。丁薛祥来到湖南中电星河电子有限公司,调研北斗产业发展和规模应用情况。他指出,北斗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国之重器,要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推动北斗与卫星互联网协同发展。整合产学研优势资源打造创新联合体,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加快北斗成果转化运用,提升全产业链发展水平。加力推动北斗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深度融合,广泛进入重点行业,拓展大众消费领域应用场景,推进北斗规模应用积厚成势。在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丁薛祥实地察看智能制造生产线,观看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智能化重型机械展示。他表示,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要统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培育,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好企业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突破一批原创性、引领性关键技术,以颠覆性创新支撑“换道超车”,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调研过程中,丁薛祥充分肯定湖南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希望湖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奋勇争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来源:新华社、科技湖南

18
2025-09
人民日报·科技视点:创新好成果如何加速走向“生产线”

在今年4月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上,小朋友在体验一款机器狗。新华社发智能飞行汽车和智能飞行摩托。清华猛狮智能汽车产业团队供图今年5月,第三届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大会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现场观展、洽谈者络绎不绝。新华社发数据来源: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2024年发布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高校身处科技创新一线,是推动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如何让更多高校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本报记者赴多地探访调研,探寻各地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破题思路。——编 者 破解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题,是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共同关切,也是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形成现实生产力的必答题。去年9月,教育部与江苏共建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今年4月,区域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获教育部批复同意启动建设。当前,多地高校院所正在积极探索,打通堵点难点,推动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书架”走向“货架”,在生产实践中释放发展新动能。破解“不想转”——深化赋权、单列管理等制度,不给政策留“尾巴”一直以来,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受限,资产管理程序复杂,是造成科研人员“不想转”的主要因素之一。高校科研人员的职务成果属于单位,这些成果落地企业后,部分事项程序复杂、周期长,不利于企业快速融资、灵活决策,也易留下权益分配的隐患。“一旦决策不准,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或‘闲置’。”一位受访教师的话反映了许多科研人员的心声。破局之法就在明确权属与赋权,让科研人员成为职务科技成果的共同所有者。2020年,科技部等9部门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选取40家单位开展试点。南京大学是试点之一。该校物理学院教授陈增兵2021年带领团队创业,将量子通信软硬件模块从样品升级到产品。“团队有些专利产权属于学校,学校赋予团队长期使用权,可以先使用后付费。而技术迭代的专利是校企共有产权,学校给了我们部分所有权作价入股。”陈增兵说,厘清知识产权关系,帮助企业吸引到了千万元量级社会资本,发展前景广阔。在先试先行中,许多高校也遇到了一些挑战。“比如,在作价入股前,科研人员所获得增益的部分是否要交税,目前尚不明晰。”南京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工作人员吕春梅建议,希望可以有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赋权”并非万事大吉,还要解决国有资产管理的难题。专家分析,职务科技成果有时效性、不确定性、转化风险大等特点,如果和其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用同一套管理办法,满足不了特殊管理需求。  有科研人员坦言:“职务科技成果一旦作价入股公司,后续出现资产缩水、流失等情况,可能会被追责。”还有科研人员反映:“好政策却留了一点尾巴”——技术入股的公司每次增资减资,都要重新报送相关部门。这些方面也急需政策配套支持。多个地区已开始推行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制度,赋予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多科技成果资产管理自主权,切实保障成果转化权益。例如,明确提出职务成果以作价入股等方式形成的国有资产,不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管理考核范围。安徽大学在保留科技成果国有属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优化和简化了转化流程,原本以年为单位,现只需一两个月。科研人员另一种“不想转”的微妙心理,源于缺乏内在动力。“职称晋升还是看论文和获奖,冒着风险搞成果转化,最后也没什么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调研中不乏类似声音。加快完善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不少科研人员建议,应以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探索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工作评价机制,加大在职称评聘等评价考核中的权重。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一些企业亦有“不想转”的心理,反映出高校科研产出和企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北京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院副院长表示:“大量专利具有学术价值,却未必满足成果转化条件。”有科研人员表示,高校缺乏对产业布局方向的指引,认为成果应该“先产出、后转化”,部分科研人员对研究“真问题”认识欠缺。很多成果缺乏市场调研,与产业和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低。专家建议,要鼓励科研人员关注问题和需求,让成果“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必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产学研融通创新、相互协同的联合体,解决市场需求与科研人员之间的对接难题。破解科研人员“不想转”难题,受访专家在更多细节上支招。“各校应尽快出台由纪检部门参与的尽职免责文件,保障学校决策者和科研人员不会因国有资产的放大或缩水而受到追责。”南京邮电大学产学研处处长顾亦然建议。有专家建议采取负面清单制,在依法履职的前提下,免予追究决策失误责任,给科研人员吃下“定心丸”。破解“不好转”——搭建中试服务平台,提供应用场景支持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应用是长周期的过程,存在高风险和不确定性,业界往往将其形容为“死亡之谷”。“在先进材料这类需要重资产、长周期投入的领域,研发中都会遇到‘死亡之谷’。”在南京工业大学科技园管理办公室(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周治看来,一种新材料,在实验室里可能只需要研制几克、几十克,用的是科研经费,但要把它变成市场上的产品,则需经过公斤级、百公斤级、吨级的概念验证、小试中试,不仅有赖于大笔资金支持,失败的风险也很高。中试的本质是“从1到10”的过程,“催熟”科技成果,让企业真正接得住、用得上。多家受访高校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将一项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技术本身只占一部分,工艺整合、制造加工等环节也很重要。当前,服务成果转化的中试和工程化平台相对较少,实验室和市场脱节的问题普遍存在。南京工业大学先进轻质高性能材料研究中心教授贾志宏在攻关一款新型高强铝合金时,曾因找不到资金进行中试放大验证,产业化一度面临停滞。今年年初,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苏州先进材料分中心经过研判与申报,为该项目提供105万元的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很难预测,只有通过中试放大验证、小批量生产,才能更准确地估算成本和产业化前景。”贾志宏说。“中试是科技成果转化最需要支持的阶段。”武汉经开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李江华认为,在这一阶段,成果在技术、制造和市场成熟度等方面都面临很高的不确定性。华中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副处长房慧明举例,中试平台建设运行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政府、高校、企业、风险投资和中介机构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在现有政策、资金条件、利益分配机制等多种因素制约下,各方主体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到中试基地的建设及成果转化效率。  当前,一些地方政府正在积极推进中试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例如,福建提出,到2028年,省级认定支持中试服务平台达到30个以上、共性技术平台达到20个以上;山东提出,依托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等创新资源,大力发展中试产业。“投入稳定资金、不将短期盈利能力作为考核指标,是中试平台的一大特色。”受访专家建议,解决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堵点”问题,既要解决“钱从哪儿来”的问题,也要打破组织边界,加快建设重点产业链所需的中试平台。应用场景支持是另一重点。受访专家表示,科研成果是个迭代过程,如果没有应用场景,就无法根据运行中发现的问题迭代升级,差距就会越来越大。为好产品找好场景,为好场景找好产品,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力抓手。由清华大学团队设计并研发的第三代智能飞行汽车,经过8年的积累,已经拥有了较为成熟的技术。然而,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一直是团队面临的问题。在科大硅谷以及合肥市场景公司服务团队“牵线”下,他们与当地两家低空文旅企业签署了场景合作协议。“好产品是用出来的。”科大硅谷董事长吴海龙说,科大硅谷将持续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为新技术和新产品提供多层次、多元化的支持服务。推动科技成果落地,特别是在概念验证、小试中试等环节,离不开耐心资本的支持。“社会资本对于原始创新不了解,持观望态度的多、躬身入局的少,这就导致很多早期项目缺乏足量资金。”在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部长助理邱建国看来,学校需加强跟评估机构等中介机构以及优秀社会资本间的联系,支持早期重大原始创新,解决成果转化前端资金缺乏的问题,有效推动成果转移转化。破解“不会转”——建设成果转化专业化机构,培养复合型人才技术有了,但由于市场成熟度不高、应用场景不清晰、对相关产业及商业运作不了解,不少成果难以真正落地。究其症结,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成果转化专业机构与专业人才的缺乏。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成果转化处处长和晓楠分析,“高水平专职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少,难以与相关产业融合,限制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北京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国表示,“科研人员的主要职责并非推动专利转化,对具体专利转化的市场导向和办理流程等并不一定了解。”“会转,需要软硬件两方面支撑。”顾亦然表示,一方面需要概念验证中心从高校科研出发,验证成果的市场前景;另一方面需要技术经理人,根据市场需求向高校挖掘技术。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以此为思路破题,值得借鉴。“南京信息通信分中心与学校共同搭建平台、联合培养人才”,顾亦然介绍,双方共同建设概念验证中心,新增了30多台大型设备,并通过实战训练营、商业情报分析等课程,培养了38名持证全职技术经理人。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俞晓帆研发出“基于多模态融合的人工智能工业巡检云平台”,用于复杂工业环境的巡检。模型做出来了,能不能投用?实验室缺乏真实工况,也没有数据支撑。概念验证中心帮助俞晓帆团队对接运营商,在移动机房接受实测检验,优化了算法和传输效率;技术经理人团队通过市场分析,寻找到一批潜在客户,在当地促成多个产业化项目,市场前景广阔。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江涌介绍,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落地一年以来,累计对接全国高校成果4880项,转化落地174项。一边从实验室“挖宝”,一边对接产业需求,为成果转化打通渠道,这样的尝试并非个例。安徽科技大市场建设运营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挂职时发现,中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教授丁延伟自主研制了热分析与量热仪产业化技术成果,但在筹备企业时遇到了困难。于是,安徽科技大市场建设运营有限责任公司帮助对接合肥市庐阳区,了解转化落地诉求,并逐一解决。去年6月,丁延伟团队在庐阳大数据产业园设立公司,成果落地转化有序推进。成果转化过程中,需要不同专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团队协作推进。如何培养高水平专职成果转化人才队伍,是不少高校面对的现实难题。上海市科技委员会成果转化与孵化器建设处副处长梁冰表示,对标国际,技术转移需要具备专业技术、知识产权、法律、管理等复合型专业人才,目前国内对专业化的技术经理人建设还需要加强。“高校转化部门人员多属于行政岗位,人数较少,且专业化服务支撑不够,人才接替‘青黄不接’。”梁冰说。  专家建议,从内外两方面联动协作,加强人才培养。一方面将学校成果转移转化部门和外部技术转化平台的专业化资源进行协同和对接,另一方面加强内部人才培养,支持原本在成果转化一线的人员成为专业师资。“目前,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主要依托管理学院、商学院、工学院等原有师资,建议让自身实践就在技术转移一线的老师参与进来,同时推广设立技术转移硕士学位点,进行系统化人才培养。”上海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廖玉清表示。打通职称通道、提高待遇,让行业更有前景,同样是培养成果转化专业队伍的重要抓手。目前,多数科研事业单位并未单独设置与技术转移有关的岗位评聘通道,行业“职业前景”不明。湖北工业大学科发院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主任杨磊表示,“对于技术转移人员促成成果转化的合理取酬机制尚未建立,无法吸引优秀的技术经理人参与技术转化工作。”“还要进一步明确技术经理人的职责、权利和义务,通过现金、股权等方式对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给予奖励。”杨磊建议,应设立技术转移专技岗,以此来稳定并逐步壮大技术转移人才队伍。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依托服务平台,强化专业力量,真正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任督二脉”,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本报记者李君强、刘诗瑶、谷业凯、姚雪青、李俊杰、喻思南)来源:人民日报

技术创新服务
    • 技术开发
      技术开发

      技术开发服务系指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专业研发设计服务机构根据用户需求,为产生尚不存在、有待开发 的技术成果,如新技术、新工艺或者新材料及其系统而进行的实质性改进或创造发明工作。

    • 产品开发
      产品开发

      产品开发服务系指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专业研发设计服务机构根据用户需求,在现有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创 造性地研制新产品,或者改良原有产品,并在预期用途上产生新的功能和性能。

    • 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服务系指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专业研发设计服务机构根据用户需求,在产品既定的功能和性能规 范要求下进行的外观、结构、功能及生产系统布局等方面的研究设计工作。

    • 包装设计
      包装设计

      包装设计服务系指专业设计机构根据用户需求及产品特性,选用合适的包装材料,针对产品本身的特性以及受众的喜好等相关因素,运用巧妙的工艺制作手段,为产品进行的容器结构造型和包装的美化装饰设计。

    已有122 家专业机构
    • 性能测试
      [性能测试]

      性能测试服务系指检验认证机构(含高校、科研院所等)根据用户需求,在产品测试过程中通过改变所给的条件,测量试验对象的状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明确测试对象的性能或性能故障。(测试对象不含软件产品)

    • 质量检测
      [质量检测]

      质量检验服务系指授权的检验认证机构根据用户需求,对产品的一项或多项质量特性进行观察、测量、试验,并将结果与规定的质量要求进行比较,以判断每项质量特性合格与否。(检验对象不含软件产品)

    • 软件测评
      软件测评

      软件评测服务系指授权的软件评测机构根据用户需求,在规定的条件下对程序进行操作,以发现程序错误,衡量软件质量,并对其是否能满足设计要求进行评估,以鉴定软件的正确性、完整性、安全性和质量可靠性。

    • 认证许可
      认证许可

      认证许可服务系指认证许可业务代理机构(部分需要资质)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信息咨询、认证/许可申请事务代理等相关服务。服务类别包括但不限于产品认证(如3C)、体系认证(如ISO)、生产许可(如安全生产许可)、经营许可(如医疗器械经营许可)等。

    已有163 家专业机构
    • 申请代理
      申请代理

      申请代理服务系指经相关部门批准(或备案)设立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为协助用户申请并获取专利、商标、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而开展的专业服务,主要服务内容包括申请前咨询(如专利查新检索、专利挖掘)、申请文件准备(撰写)及代为办理相应手续。

    • 转让许可
      转让许可

      转让许可服务系指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根据用户需求,为协助知识产权(含专利、商标、软件著作权等)转让与受让,以及许可与被许可双方完成知识产权转让或许可行为而开展的居间服务,主要服务内容包括转让谈判、价值评估、合同签定与备案。

    • 保护维权
      保护维权

      保护维权服务系指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根据用户需求,依照现行法律法规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进行制止和打击而开展的代理服务,主要服务内容包括无效请求、司法行政保护申请及侵权诉讼等。

    • 产品评估
      产权评估

      产权评估服务系指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的注册资产评估师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资产评估准则,对知识产权评估对象在评估基准日特定目的下的知识产权价值进行分析、估算并发表专业意见。

    已有75 家专业机构
    • 技术评价
      技术评价

      技术评价服务系指经科技、经信主管部门认定的评价机构根据用户需求,聘请行业专家,依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对被评价技术成果(产品)进行审查与辨别,对其科学性、创造性、先进性、可行性和应用前景等进行评价,并做出相应结论。评价类别包括但不限于科技成果评价、新产品鉴定等。

    • 科技查新
      科技查新

      科技查新服务系指具有查新业务资质的查新机构根据用户(查新委托人)提供的需要查证其新颖性的科学技术内容,按照《科技查新规范》对查新项目的新颖性进行情报学审查,并做出结论(查新报告)。

    • 文书撰制
      文书撰制

      文书撰制系指咨询机构根据用户需求,按照各类商务文书的规范要求进行文案撰写及材料印制。文书类别包括但不限于可行研究报告、资金申请报告、项目监理与验收报告、资质荣誉认定申请报告及项目投标书等。(本项服务仅限于文书撰制,不涉及与文书相关的外联及其他工作)。

    • 财税咨询
      财税咨询

      财税咨询系指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财税咨询机构根据用户需求,按照相关准则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财税事项处理或鉴证工作。服务类别包括但不限于财务审计、专项审计、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资产评估及税务筹划等。

    已有109 家专业机构

主办单位:祁阳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 承办单位:祁阳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运营支持:长沙诺为信息

长沙诺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湘ICP备10209074号-28